跳到主要內容區

【媒體報導】原觀點-東海岸之聲 【東部首座生物先導工廠-推動農作物產業再升級】(20200319原民台)

原觀點-東海岸之聲 【東部首座生物先導工廠-推動農作物產業再升級】

 

原觀點第 64 集 http://titv.ipcf.org.tw/program-333-64 

  全臺東縣土地面積約有3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約有46,95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36%,在自然條件優越的情況下,臺東縣種植的農作物就高達23樣,而且遍布全臺東縣各鄉鎮,在眾多生產的農作物中,以稻米為最大種植作物,擁有名氣的池上米、關山米等都已擁有固定的產線和收成後的加工技術,不過在原鄉地區農作物收成後的去路和發展可能性,仍處在等待遍地開花的階段,雖然有部份農民自行拓展銷路和提升產品多樣性,但多數仍然是停留在勞動階段的種植和採收,就賣給收購者,為了協助農民提升產業級,讓農特產品能有新興的出路,國立臺東大學與臺東縣政府合作,爭取花東基金補助一億多元,利用台東大學舊校區體育館,改建成全台首座東部生物經濟中心先導工廠,協助農民生產、製作、行銷農特產保健食品,一方面解決農作物產期限制,一方面伴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慢性文明病的增加,少子化社會人口結構日益趨向中高齡化等因素,民眾對於保健食品的需求逐漸增高,衛福部公布,108年臺灣保健食品市場創造了超過1300億的產值,相較於106年保健食品產值775億,增加525億,保健食品市場每年均有5%至10%的成長,已經算是穩定發展期。
     近年,臺東大學與多位小農合作,在農產品的加工品項中,增加了更多可能性,長濱鄉馬卡道族人種植的香檬、都蘭部落林場工班合作都蘭之藍調創生,USR計畫,由部落提供原物料,先導工廠協助加工,讓部落不僅扮演生產腳色,也能在後端處理販售,拉長部落參與產業的時間鏈,在整個產學合作的過程找出先導工廠與農友契合的合作模式,也能輔導先導產業相關人才。
     臺東擁有許多特色作物(例如:洛神、紅藜、木虌果等) ,只有透過產品高值化、加值化的加工處理程序,才能夠增加臺東農產品價值、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期限,甚至可以調節產量不均的問題,但是過去,臺東沒有這樣的工廠,因此先導工廠的創立,對臺東縣農民來說是新興的設備,勢必需要時間讓農民認識和產生信任,先導工廠為臺東縣農作物升級,是否也會為農民開創另外一片天?
 
節目主持人: Tanubak 潘王文賓 魯凱族
應 邀 來 賓: 國立臺東大學生科系教授 李俊霖
                   都蘭國社會企業籌備處專案經理 Bugau kao 阿美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