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打造以人為本的AI花園 培育跨域融通的國際化人才,
讓AI真正有用、有感!
AI 不再只是技術部門的任務,而是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肩負教育使命的大學也不例外。在2025「天下AI 趨勢論壇」中,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國立臺東大學鄭憲宗校長,分享了大學轉型與創新的雙軸變革:臺東大學不只導入科技工具,更積極思考:大學需要什麼樣的AI教育?該怎麼運用AI賦能,為專業加分,培育AI無法取代的人才?
國立臺東大學鄭憲宗校長擔任「2025 AI 趨勢論壇」與談人
「創新是主動,轉型則是被動。臺東大學推動AI轉型的第一步,是『讓人家願意行動』,讓人看見自己的需要被滿足、看見自己能為改變做些什麼,化被動為主動。」2024年2月就任臺東大學校長的鄭憲宗教授,擁有AI人工智慧的學術專長,他更深刻洞悉,要推動組織轉型,「人」才是關鍵。
為了照顧弱勢學生、增加校務基金,鄭校長在上任僅僅半年內,便募得超過2億元的款項,作為弱勢學生獎助學金、以及師生從事偏鄉教育活動的經費。「為什麼大家願意捐款給臺東大學?」關鍵就是「內心油然而生的『願意』,人們看見,做這些事,真的能為大家好!」共好共榮的願景,促成了無限創新的可能。
國立臺東大學辦理人文學院科技應用工作坊,以AI 園丁與AI種子老師交流、打造AI花園。
學習導入與融通 做願意擁抱AI的種子
在推動臺東大學AI轉型,鄭校長採取多元並進的策略,強調「全校共識」與「跨域整合」。在師資培育方面,從人文學院開始,推動AI工作坊,培養種子教師,期望教師能夠親近、了解並學會AI,進而培養學生成為AI開發者。跨域整合方面,他強調將AI應用於語言發展的教學課程上,促進英美語文學系、華語文學系、教育學系與資管、資工學系的師生共同參與,實現跨學科的合作。產學合作方面,積極與資策會、工研院等機構合作,推動智慧感知系統、無人機災害預測等計畫,讓學生參與專案,累積實戰經驗 。
「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座AI花園,而不是蓋AI工廠。」鄭校長認為,所謂的「AI人才荒」,其實不是缺乏會寫程式的人,而是缺乏能將AI導入場域、解決問題的實戰型人才。
在推動校園AI轉型的第一步,他並不急著將AI納入通識課,而是先從「讓師生願意親近AI」開始。「我邀請幾位AI園丁成為種子老師,帶動各學院適才適所地發展AI應用,讓各個領域都能成為AI人才。」
他所指的「AI園丁」,並非技術型專才,而是來自語文、教育、護理等學系的老師,透過校內工作坊理解AI工具,再將其導入教學現場。語文老師以AI生成語料輔助教學;教育系師生則以AI分析學生學習歷程;護理科系則嘗試運用AI進行健康判讀。「這些就是我們要培養的人才,能利用AI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談技術。」
鄭憲宗校長拜訪姊妹校日本藥科大學,研商跨國生技食品產銷合作。
培育跨域融通、國際移動的實務人才
「現在最缺的不是技術人才,而是能跨域融通的人。」鄭校長觀察,業界與學界之間最迫切的缺口,是能理解AI技術,又能說出場域需求語言的「橋梁型人才」──懂得從人文、教育、地方創生的場景出發,找到AI應用的切入點,並主動與工程師對話、共同開發解方。而培養這樣的人才,靠的不是硬塞一門AI課,而是提供多元的實踐場景。他強調,AI教育應以素養為本,工具為輔,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帶著AI下田」,而非在教室裡談理論。
除了AI跨域力,臺東大學也積極佈局國際移動力,強調經營關係穩定性、合作實質性、文化理解性以及友誼永續性的「國際深化」。鄭校長表示,臺東大學積極以人情與信念為核心,和姐妹校建立深厚且長久的關係,攜手走出在地精神與全球視野的國際深化路線。
臺東大學重視「人情」的國際化主張,不僅是輸入外籍生或出國進修,而是文化融合與社會責任的延伸。臺東大學提倡「以生為師,以師為父」,彼此關懷,互信互助,甚至跨國分享結婚等重要時刻的喜悅,深耕人情之美,正是「國際深化」的核心價值。
臺東大學與日本多所姊妹校所締結的夥伴關係穩定且深化,雙方鼓勵學生跨域學習,敢於累積國際經驗,透過移地教學讓專業升級,與職涯銜接,更具實戰競爭力。此外,結合校內資源進行多項國際跨界整合,例如跨國生技食品產銷合作案,讓臺東大學成為將國際資源在地融通的最佳推手。
鄭校長認為,AI時代的人才關鍵,在於「跨域與融通」的能力。願意擁抱AI、開拓國際視野,敢於創新與轉型,這樣的態度,比技術本身更重要。在臺東大學這座以人為本的AI花園裡,每一位願意學習與實踐的師生,都是讓AI真正有用、有感的重要種子。
報導來源:國立臺東大學打造以人為本的AI花園 培育跨域融通的國際化人才,讓AI真正有用、有感!(20250528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