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走上山坡金字塔閱讀!國立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綠建築朝聖路(20230617 城市學)
走上山坡金字塔閱讀!國立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綠建築朝聖路
日期:2023-06-17
作者:書中城市
編按:建築是承載並支持人們生活的容器與場域,也是對人們的親密存在,甚至可以說是的生活本身。《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參與建築、思考建築,讓讀者踏上一場尋求救贖與自由的希望之旅。國立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看起來如覆蓋著綠草坪的金字塔,也像山坡上的朝聖之路、依山傍水的地景建築,讀者可以在岩壁洞窟裡棲息與閱讀。
建築詠者觀點
台灣的綠建築風潮已經行之有年,主要是因應地球暖化等真實環境變遷的生態學式思考。在建築必須具備對環境友善、節能減碳、永續經營之潛能的這份大義名分下所做的一系列政治正確的反應措施。
所以重要公共建築被要求需要經過一系列繁複的計算以取得「綠建築」標章,換取建築興建過程中的「御守」吧(笑)。
圖/取自書籍《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雖然立意/利益良善,但似乎一直以來都停留在極抽象的數值化層次的綠建築,坦白說很沒有真實感,與日本福岡舊市政廳的ACROS那座綠色森林山丘,以及荷蘭台夫特工科大學那棟宛如被翠綠山坡覆蓋的圖書館之「具體綠建築」有著無比遙遠的距離。
這樣的鬱悶與哀愁,終於在台東大學這棟圖書資訊館落成問世時一掃而空,使得台灣的民眾得以更直接感受到所謂綠建築的真意。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這種所謂的綠建築,或說對於環境相互友善的「自然系建築」,在具體上應該要有足夠的綠覆蓋與植栽的配置,並且就台灣在地氣候能夠賦予建築充分通風與散熱的孔隙,在形體上相對低調地融進環境地景當中,才是作為與環境友善之綠建築應有的品格。
圖/取自書籍《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而台東大學這棟圖書資訊館,碰巧地完全滿足了我個人對於真實綠建築想像的渴望:首先在於它的造型揉合了圖書與山的意象,巧妙地遊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造就出多重閱讀的可能。
在某些角度呈現出有綠色青草地之大斜坡覆土建築;在某些則可以看到其表面上刻劃大量謎樣文字般開口的金字塔,為這棟新建築增添某種帶有古文明況味的趣味性。
但若從湖的另一側來看,又覺得它以沉穩的姿態佇立在水邊,整個量體的輪廓有著微幅的高低起伏,在視覺上表現出優雅的韻律與節奏。
我尤其偏愛設置在綠色草坡屋頂斜面上的登山道,伴隨著不同高度的開口配置而具有曲折的美感,也有類似朝聖之路的儀式性。
圖/取自書籍《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相對於外部動線的空間動態,鑽進圖書館給人一份宛如接受山洞庇護的安堵感而使空間調性轉為靜態。
這裡的最高潮,或許就是這個呈90度角的兩個量體交會之處頂部,有意識地做出挑空,使得原本相對壓縮的空間在此一口氣釋放出來。透過玻璃帷幕不只可以俯瞰湖景,更可以遠望鄰近的山脈。
這棟建築不僅恰如其分地透過覆土式的綠屋頂做到充分的隔熱,也透過眾多植栽增加綠覆率,同時設置大量開口部讓建築能夠好好地呼吸,使它的形體不至於過於張牙舞爪,而是以相對謙卑且低調的態勢與周邊環境共生,視為一場無比動人、關於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對話。
Key Words/建築師如是說
在建築創作上「邁向有機體與關係性的自然建築」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指出,「所謂的有機體、有別於單純的自然環境或素材,它必須具備生命體固有的『成長』動態機制與原理……,就像生命體會順應棲息的環境那樣採取各種姿態,以各種方式繼續存活下去般。換句話說,那是一種透過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性所達成的創造結果。」
圖/取自書籍《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而日本自然系建築大師伊東豊雄也曾經提到,「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那種一直把人囚禁在人工環境裡的建築,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帶領我們重新接近自然環境,喚醒人類感官知覺本能的建築。」
綜合以上的討論,或許做出這樣的延伸式思考吧!消解建築作物件(object)的突兀感、達成物質表象與本質的再縫合,並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結合在一起,以成就與自然的共生、紮根於地域生活文化,讓生活者得以安然居住、棲息與悠遊之場所的那種建築,或許就是綠建築/自然建築的真意。
國立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地 址:台東市大學路二段369號
電 話:089-518-135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22:00;週六09:00-17:00;週日14:00-22:00
官 網:https://lic.nttu.edu.tw/mp.asp?m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