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媒體報導】社會責任實踐是一種夥伴協作的美力──國立臺東大學「臺東Y計畫」(20220113 聯合新聞網)

社會責任實踐是一種夥伴協作的美力──國立臺東大學「臺東Y計畫」

【文.賴亮郡/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師範學院院長;江昱仁/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臺東擁有好山、好水及多元文化,但人口長期外流,如何透過在地資源發展永續型態產業是一需正視之議題。另一方面,國立臺東大學作為臺東唯一的一所大學,應扮演在地智庫與人才培育角色,除發揮教師專長於地方外,亦應藉跨系合作與開設「跨領域課程」,讓教學與場域連結,導入學生在地實踐,讓學生有做中學機會,進而增加學生根留臺東的可能。  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讓本校師範學院多了一個可供在地實踐之資源,計畫團隊以教育部第一期USR執行經驗為基礎,整合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簡稱體育系)、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簡稱文休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簡稱數媒系)之師生專業,思考如何強化「外溢」負責任旅遊效益。除將原南迴線的嘉蘭部落納入繼續執行外,也將縱谷線武陵部落,以及海岸線的杉原灣社區融入,形成以國立臺東大學為節點之臺東Y計畫(圖一)。依計畫之「守護山海文化─重新論述旅遊資源」;「復振在地產業─從旅遊找回傳統產業的榮耀」;「責任轉移─複合式旅遊帶動下的產業創新模式」三項目標,依「山海遊憩活動」、「數位媒體技術」及「文化傳承」三面向,以課程效益建構社區部落旅遊模式,協力三地發展旅遊活動。藉由多元培力及師生增能的共學形式,實踐在地關懷的大學社會責任,讓共學、共培成就的共好成果,落實具有在地文化色彩的負責任旅遊發展之可能。  部落資源與師生量能的對話想像  部落擁有豐沛資源,但缺乏有效的資源轉譯,因此本計畫透過資源盤點以及負責任旅遊的外部觀點,嘗試與在地知識對話,激盪想像發展社區部落旅遊的營運模式。透過本計畫師生團隊,期望協力在地資源找到遊憩的價值、推動相關旅遊軟實力(如遊程設計、解說、接待服務訓練、數位行銷等)之提升,進而讓社區部落主體旅遊產業能落實。  在執行計畫之前一年,參與團隊教師現地踏查並針對在地的環境、產業、文化進行討論探究,找出部落資源特色,以特色山海戶外遊憩導入為基礎,型塑社區部落的負責任旅遊新亮點。本計畫在嘉蘭部落,導入攀樹活動;在杉原社區,導入無動力海洋遊憩活動;在武陵部落,開發溯溪活動,進而結合在地原民智慧,強化文化體驗遊程與數位行銷推動。  期待透過大學與場域以「共」為主體的結合,教師之研究教學及學生學習的量能立基萌芽於部落場域,最終能成長茁壯在地的深度旅遊。更盼望教師、學生及在地居民的共培,讓學生能成為部落人力一環、居民有機會成為部落產業的生力軍,並透過山林遊憩活動,讓遊客成為負責任的旅人。  具體推動策略與作法  負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ourism)是一種強調對環境友善、對當地居民尊重,並促進在地經濟的旅遊形式,社區對其發展和管理有絕對的參與和控制,使地方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透過本計畫執行,本校結合場域夥伴,藉由負責任旅遊推動社區部落永續發展,創造一個在地學習與在地就業之「尊重、攜手、互助、共好」的合作模式。計畫之策略操作分述如下:  一、確認投入之組織分工與角色定位  本計畫主持人由本校師範學院院長賴亮郡教授擔任,共同主持人由溫卓謀教授擔任,協同主持人包含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的教師。  在執行組織架構上,校級設有USR專案辦公室,負責全校性之支援及管考系統。院級參與師生以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為主,三系分別以培養文化休閒旅遊、山海教育以及數位媒體人才為主,這樣的專長也正是社區部落發展旅遊所需要的人才。另外設立院級「山海部落遊憩教育中心」,作為執行本計畫之跨領域課程推動及內外協調支援窗口。校外支援系統包括三個實踐場域、公部門、NGO及業界資源(圖二)。  為確保計畫推動之資訊交流,設有「跨系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教師社群」,促進教師的分享與學習。

【文.賴亮郡/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師範學院院長;江昱仁/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臺東擁有好山、好水及多元文化,但人口長期外流,如何透過在地資源發展永續型態產業是一需正視之議題。另一方面,國立臺東大學作為臺東唯一的一所大學,應扮演在地智庫與人才培育角色,除發揮教師專長於地方外,亦應藉跨系合作與開設「跨領域課程」,讓教學與場域連結,導入學生在地實踐,讓學生有做中學機會,進而增加學生根留臺東的可能。

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讓本校師範學院多了一個可供在地實踐之資源,計畫團隊以教育部第一期USR執行經驗為基礎,整合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簡稱體育系)、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簡稱文休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簡稱數媒系)之師生專業,思考如何強化「外溢」負責任旅遊效益。除將原南迴線的嘉蘭部落納入繼續執行外,也將縱谷線武陵部落,以及海岸線的杉原灣社區融入,形成以國立臺東大學為節點之臺東Y計畫(圖一)。依計畫之「守護山海文化─重新論述旅遊資源」;「復振在地產業─從旅遊找回傳統產業的榮耀」;「責任轉移─複合式旅遊帶動下的產業創新模式」三項目標,依「山海遊憩活動」、「數位媒體技術」及「文化傳承」三面向,以課程效益建構社區部落旅遊模式,協力三地發展旅遊活動。藉由多元培力及師生增能的共學形式,實踐在地關懷的大學社會責任,讓共學、共培成就的共好成果,落實具有在地文化色彩的負責任旅遊發展之可能。

部落資源與師生量能的對話想像

部落擁有豐沛資源,但缺乏有效的資源轉譯,因此本計畫透過資源盤點以及負責任旅遊的外部觀點,嘗試與在地知識對話,激盪想像發展社區部落旅遊的營運模式。透過本計畫師生團隊,期望協力在地資源找到遊憩的價值、推動相關旅遊軟實力(如遊程設計、解說、接待服務訓練、數位行銷等)之提升,進而讓社區部落主體旅遊產業能落實。

在執行計畫之前一年,參與團隊教師現地踏查並針對在地的環境、產業、文化進行討論探究,找出部落資源特色,以特色山海戶外遊憩導入為基礎,型塑社區部落的負責任旅遊新亮點。本計畫在嘉蘭部落,導入攀樹活動;在杉原社區,導入無動力海洋遊憩活動;在武陵部落,開發溯溪活動,進而結合在地原民智慧,強化文化體驗遊程與數位行銷推動。

期待透過大學與場域以「共」為主體的結合,教師之研究教學及學生學習的量能立基萌芽於部落場域,最終能成長茁壯在地的深度旅遊。更盼望教師、學生及在地居民的共培,讓學生能成為部落人力一環、居民有機會成為部落產業的生力軍,並透過山林遊憩活動,讓遊客成為負責任的旅人。

具體推動策略與作法

負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ourism)是一種強調對環境友善、對當地居民尊重,並促進在地經濟的旅遊形式,社區對其發展和管理有絕對的參與和控制,使地方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透過本計畫執行,本校結合場域夥伴,藉由負責任旅遊推動社區部落永續發展,創造一個在地學習與在地就業之「尊重、攜手、互助、共好」的合作模式。計畫之策略操作分述如下:

一、確認投入之組織分工與角色定位

本計畫主持人由本校師範學院院長賴亮郡教授擔任,共同主持人由溫卓謀教授擔任,協同主持人包含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的教師。

在執行組織架構上,校級設有USR專案辦公室,負責全校性之支援及管考系統。院級參與師生以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為主,三系分別以培養文化休閒旅遊、山海教育以及數位媒體人才為主,這樣的專長也正是社區部落發展旅遊所需要的人才。另外設立院級「山海部落遊憩教育中心」,作為執行本計畫之跨領域課程推動及內外協調支援窗口。校外支援系統包括三個實踐場域、公部門、NGO及業界資源(圖二)。

為確保計畫推動之資訊交流,設有「跨系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教師社群」,促進教師的分享與學習。

二、院級跨領域課程整合發展與實施  為強化學生跨領域及實作能力養成,於師範學院開設院級「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模組」,整合數位媒體製作、山野技能運用及文化資源調查能力,吸引具社會實踐動機之學生修讀。  跨領域模組課程設計強調連結在地需求,藉由課程的實施,帶領學生進入場域,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善用在地人力及環境資源,建構教學實踐場域,形塑學用合一的教學模式;透過跨領域的授課,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群交流成長;在不造成場域承載負擔的前提下,讓同學跟當地族人共學,鏈結教學與在地原民智慧,融入遊程體驗,協力發展負責任旅遊之所需。  「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模組」課程以「系級課程」及「跨領域課程」兩個面向劃分,相關課程涵蓋一到四年級。前者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和認識場域;後者從課程設計進一步以問題導向式的教學,讓學生整合跨專業技能,履行社會實踐的角色。  為保持教學能量與學生學習品質,每學期舉辦模組招生說明會,讓全校有興趣之學生能了解模組課程內容和USR精神。模組學生群每年保持約80人,跨域模組學生採甄選制,主要針對個人經驗、修習動機進行篩選。每學期持續開辦2門院級課程、3門專門課程及產業實習。學生需選擇院級跨域課程至少6學分,多修則可作為自由學分納入跨系課程,合計20學分以上授予跨域模組修畢證明,跨域課程如表一;並朝向規劃跨領域微學程鼓勵學生自我探索、發掘興趣,強化學生未來職涯競爭力。  院級跨領域課程與各系專業領域課程轉化為USR成果,透過成果發表,交流與檢視課程的進度成效,堅持每學期辦理跨系計畫成果展,邀請場域夥伴及全校師生共同交流。

二、院級跨領域課程整合發展與實施

為強化學生跨領域及實作能力養成,於師範學院開設院級「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模組」,整合數位媒體製作、山野技能運用及文化資源調查能力,吸引具社會實踐動機之學生修讀。

跨領域模組課程設計強調連結在地需求,藉由課程的實施,帶領學生進入場域,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善用在地人力及環境資源,建構教學實踐場域,形塑學用合一的教學模式;透過跨領域的授課,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群交流成長;在不造成場域承載負擔的前提下,讓同學跟當地族人共學,鏈結教學與在地原民智慧,融入遊程體驗,協力發展負責任旅遊之所需。

「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模組」課程以「系級課程」及「跨領域課程」兩個面向劃分,相關課程涵蓋一到四年級。前者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和認識場域;後者從課程設計進一步以問題導向式的教學,讓學生整合跨專業技能,履行社會實踐的角色。

為保持教學能量與學生學習品質,每學期舉辦模組招生說明會,讓全校有興趣之學生能了解模組課程內容和USR精神。模組學生群每年保持約80人,跨域模組學生採甄選制,主要針對個人經驗、修習動機進行篩選。每學期持續開辦2門院級課程、3門專門課程及產業實習。學生需選擇院級跨域課程至少6學分,多修則可作為自由學分納入跨系課程,合計20學分以上授予跨域模組修畢證明,跨域課程如表一;並朝向規劃跨領域微學程鼓勵學生自我探索、發掘興趣,強化學生未來職涯競爭力。

院級跨領域課程與各系專業領域課程轉化為USR成果,透過成果發表,交流與檢視課程的進度成效,堅持每學期辦理跨系計畫成果展,邀請場域夥伴及全校師生共同交流。

三、強化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營造  本計畫執行策略上強調跟場域關係之互惠互補,有效整合師生協力角色。在「與部落一起成長」的理念下,導入適合各合作場域之課程及工作坊,聚焦學生與場域夥伴共學,積極擴大培育人才庫,也連結場域與外部單位合作,共同辦理活動,為社區部落旅遊活化創造最大的可能。另開設相關課程模組及培力研習,讓在地居民及學生共學,取得所需的戶外技術認證或資格,如:潛水、獨木舟、攀樹、救生員及溯溪教練證照等。  四、引入校外資源與跨域資源整合規劃  善用大學所扮演的地方智庫角色,連結政府機構、地方組織、企業及公民團體,整合在地資源,協助社區部落發展,例如:將杉原灣發展為海洋教育的營運中心,透過與縣政府合作,引入中小學戶外教育的資源與遊客;與Pinkoi及Youtube旅遊頻道─Spice Travel合作,推廣嘉蘭遊程與試營運富山遊程;結合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公司之臺東縣府雙語人才培力計畫,讓嘉蘭遊程解說英語化,提升接待外籍旅客的能力,110年進一步將武陵、富山納入培力點。  五、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與未來職涯發展之連結  相關課程融入田野調查實作,教師逐步在課程中,挑選具實踐潛力和深造專長動機強烈的學生,深耕與延續在地學習與實踐。如自109年暑期開始,透過山海中心之實習生,於暑期協力部落推廣遊程體驗、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協助部落執行遊程的行銷、擔當遊程中戶外遊憩活動體驗的教練或助教等,讓學生之學習鍵結在地需求,也成就自己相關就業之職場能力。  與學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及支持系統  USR的實踐需有多面向之配合與支援,學校的重視與支持融入校務治理為重要之成功關鍵。本校著眼於臺東豐富自然人文資源及國際社會追求綠色環保的趨勢,以「綠色國際大學」為願景,校務發展強調善盡地方領導型大學的社會責任,包括「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強化區域產業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等。上述之各面向說明了本校已將社會責任實踐的目標和方向,融入於校務治理架構。  本校校務治理相關之USR支持系統說明如下:  一、設立校與院級專責計畫辦公室  為強化計畫間協調與整合,本校由學術副校長負責統籌規劃,在教學發展中心下設USR專案辦公室,專責推動校內有關USR實踐專案。在院級部分,於校務發展會議通過成立師範學院的「山海部落遊憩教育中心」,中心宗旨為「發揮臺東自然環境及多元文化之優勢,善用本校山海運動、文化與原住民部落深度遊憩教育」。目前該中心為本計畫之組織運作中心,負責整體計畫運作、內外協調與教學支援。

三、強化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營造  本計畫執行策略上強調跟場域關係之互惠互補,有效整合師生協力角色。在「與部落一起成長」的理念下,導入適合各合作場域之課程及工作坊,聚焦學生與場域夥伴共學,積極擴大培育人才庫,也連結場域與外部單位合作,共同辦理活動,為社區部落旅遊活化創造最大的可能。另開設相關課程模組及培力研習,讓在地居民及學生共學,取得所需的戶外技術認證或資格,如:潛水、獨木舟、攀樹、救生員及溯溪教練證照等。  四、引入校外資源與跨域資源整合規劃  善用大學所扮演的地方智庫角色,連結政府機構、地方組織、企業及公民團體,整合在地資源,協助社區部落發展,例如:將杉原灣發展為海洋教育的營運中心,透過與縣政府合作,引入中小學戶外教育的資源與遊客;與Pinkoi及Youtube旅遊頻道─Spice Travel合作,推廣嘉蘭遊程與試營運富山遊程;結合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公司之臺東縣府雙語人才培力計畫,讓嘉蘭遊程解說英語化,提升接待外籍旅客的能力,110年進一步將武陵、富山納入培力點。  五、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與未來職涯發展之連結  相關課程融入田野調查實作,教師逐步在課程中,挑選具實踐潛力和深造專長動機強烈的學生,深耕與延續在地學習與實踐。如自109年暑期開始,透過山海中心之實習生,於暑期協力部落推廣遊程體驗、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協助部落執行遊程的行銷、擔當遊程中戶外遊憩活動體驗的教練或助教等,讓學生之學習鍵結在地需求,也成就自己相關就業之職場能力。  與學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及支持系統  USR的實踐需有多面向之配合與支援,學校的重視與支持融入校務治理為重要之成功關鍵。本校著眼於臺東豐富自然人文資源及國際社會追求綠色環保的趨勢,以「綠色國際大學」為願景,校務發展強調善盡地方領導型大學的社會責任,包括「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強化區域產業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等。上述之各面向說明了本校已將社會責任實踐的目標和方向,融入於校務治理架構。  本校校務治理相關之USR支持系統說明如下:  一、設立校與院級專責計畫辦公室  為強化計畫間協調與整合,本校由學術副校長負責統籌規劃,在教學發展中心下設USR專案辦公室,專責推動校內有關USR實踐專案。在院級部分,於校務發展會議通過成立師範學院的「山海部落遊憩教育中心」,中心宗旨為「發揮臺東自然環境及多元文化之優勢,善用本校山海運動、文化與原住民部落深度遊憩教育」。目前該中心為本計畫之組織運作中心,負責整體計畫運作、內外協調與教學支援。

三、強化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營造

本計畫執行策略上強調跟場域關係之互惠互補,有效整合師生協力角色。在「與部落一起成長」的理念下,導入適合各合作場域之課程及工作坊,聚焦學生與場域夥伴共學,積極擴大培育人才庫,也連結場域與外部單位合作,共同辦理活動,為社區部落旅遊活化創造最大的可能。另開設相關課程模組及培力研習,讓在地居民及學生共學,取得所需的戶外技術認證或資格,如:潛水、獨木舟、攀樹、救生員及溯溪教練證照等。

四、引入校外資源與跨域資源整合規劃

善用大學所扮演的地方智庫角色,連結政府機構、地方組織、企業及公民團體,整合在地資源,協助社區部落發展,例如:將杉原灣發展為海洋教育的營運中心,透過與縣政府合作,引入中小學戶外教育的資源與遊客;與Pinkoi及Youtube旅遊頻道─Spice Travel合作,推廣嘉蘭遊程與試營運富山遊程;結合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公司之臺東縣府雙語人才培力計畫,讓嘉蘭遊程解說英語化,提升接待外籍旅客的能力,110年進一步將武陵、富山納入培力點。

五、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與未來職涯發展之連結

相關課程融入田野調查實作,教師逐步在課程中,挑選具實踐潛力和深造專長動機強烈的學生,深耕與延續在地學習與實踐。如自109年暑期開始,透過山海中心之實習生,於暑期協力部落推廣遊程體驗、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協助部落執行遊程的行銷、擔當遊程中戶外遊憩活動體驗的教練或助教等,讓學生之學習鍵結在地需求,也成就自己相關就業之職場能力。

與學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及支持系統

USR的實踐需有多面向之配合與支援,學校的重視與支持融入校務治理為重要之成功關鍵。本校著眼於臺東豐富自然人文資源及國際社會追求綠色環保的趨勢,以「綠色國際大學」為願景,校務發展強調善盡地方領導型大學的社會責任,包括「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強化區域產業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等。上述之各面向說明了本校已將社會責任實踐的目標和方向,融入於校務治理架構。

本校校務治理相關之USR支持系統說明如下:

一、設立校與院級專責計畫辦公室

為強化計畫間協調與整合,本校由學術副校長負責統籌規劃,在教學發展中心下設USR專案辦公室,專責推動校內有關USR實踐專案。在院級部分,於校務發展會議通過成立師範學院的「山海部落遊憩教育中心」,中心宗旨為「發揮臺東自然環境及多元文化之優勢,善用本校山海運動、文化與原住民部落深度遊憩教育」。目前該中心為本計畫之組織運作中心,負責整體計畫運作、內外協調與教學支援。

二、激勵師生參與USR之制度落實  為鼓勵教師參與,學校以計畫回饋獎勵金方式給予參與計畫教師鼓勵;擔任USR計畫之主持人或子計畫主持人,得專案簽准後每週減授1至2小時。在教師評鑑與教師升等評分之校務參與部分,亦針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類計畫,給予參與教師每年每案加分。  在教學部分,學校將原USR計畫提撥10%配合款比例提高至15%,作為計畫間合作整合之支持經費。透過本校教學發展中心推動之教學創新課程補助,本計畫之申請案通過2件微專題計畫及1件跨領域微學程。另為鼓勵跨領域之USR課程,增訂跨領域共時授課試辦要點,強化跨領域合作教學成效,並減少教師授課負擔。本計畫執行至今已申請「山林部落故事行銷」共時授課與「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部分共時授課(圖三)。

二、激勵師生參與USR之制度落實

為鼓勵教師參與,學校以計畫回饋獎勵金方式給予參與計畫教師鼓勵;擔任USR計畫之主持人或子計畫主持人,得專案簽准後每週減授1至2小時。在教師評鑑與教師升等評分之校務參與部分,亦針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類計畫,給予參與教師每年每案加分。

在教學部分,學校將原USR計畫提撥10%配合款比例提高至15%,作為計畫間合作整合之支持經費。透過本校教學發展中心推動之教學創新課程補助,本計畫之申請案通過2件微專題計畫及1件跨領域微學程。另為鼓勵跨領域之USR課程,增訂跨領域共時授課試辦要點,強化跨領域合作教學成效,並減少教師授課負擔。本計畫執行至今已申請「山林部落故事行銷」共時授課與「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部分共時授課(圖三)。

二、激勵師生參與USR之制度落實  為鼓勵教師參與,學校以計畫回饋獎勵金方式給予參與計畫教師鼓勵;擔任USR計畫之主持人或子計畫主持人,得專案簽准後每週減授1至2小時。在教師評鑑與教師升等評分之校務參與部分,亦針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類計畫,給予參與教師每年每案加分。  在教學部分,學校將原USR計畫提撥10%配合款比例提高至15%,作為計畫間合作整合之支持經費。透過本校教學發展中心推動之教學創新課程補助,本計畫之申請案通過2件微專題計畫及1件跨領域微學程。另為鼓勵跨領域之USR課程,增訂跨領域共時授課試辦要點,強化跨領域合作教學成效,並減少教師授課負擔。本計畫執行至今已申請「山林部落故事行銷」共時授課與「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部分共時授課(圖三)。

三、設置專業教師社群

教師在USR實踐推動中扮演重要之角色,為促進教師間之資訊交流與合作,設立教師社群有其必要性。

本校與USR計畫有關的教師專業社群,目前成立一個跨校內兩個USR計畫參與教師橫向連結的校級「魚菜共生實踐社群」。院級設有「跨系所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教師社群」,各系亦設有主題型社群。透過校、院、系的社群活動,教師可分享經驗、交換意見,藉由辦理增能活動促進教師的學習與專業知識增進,也會邀請場域夥伴參與活動,共學、共享與促進情感交流。

四、跨計畫聯合工作會議

自本校成立校級USR辦公室後,由學術副校長擔任召集人,每學期召開一次USR計畫聯合工作會議,即成為是整合兩計畫進行共商規劃與執行大學社會責任橫向連結的重要工作任務,從執行場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兩個萌芽型計畫橫向合作可能性、利害關係人的想法,甚至是規劃屬於本校具特色主題的USR跨領域微學程構想與推動,皆是該一工作會議重要支持力量,目前成果包括設立兩個跨領域微學程,分別為創意觀旅及創意設計跨領域微學程、利害關係人滿意度調查及每學期辦理計畫執行場域的教師增能活動,皆與本校教學發展中心進行合作共同推動。

五、大學社會責任利害關係人滿意度追蹤與調查

為進一步掌握執行場域利害關係人,包括:地方政府部門、社區協會夥伴及學生等,對於本校推動計畫情形的意見回饋與滿意情形,目前執行推動過程,不論是地方人士或是參與學生皆有相當良好的評價,各面向分數皆有90分以上表現水準,如表二。特別是在提供的專業知識或技術、相關活動的幫助及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幫助皆持高度正面肯定,本次調查可作為未來計畫推動過程朝向更接地氣方式,掌握地方需求。

USR推動實務的分享  一、在地連結與山海遊憩活動人才培育  在場域連結上,「找回在地的記憶」透過課程及工作坊的辦理,帶領學生及在地族人,展開文化和環境資源的調查,學習各項傳統文化與轉譯資源成活動。在嘉蘭部落,導入攀樹活動,並藉由課程連結在地原民智慧,設計各類遊程、雙語人才培育、導入各級學校戶外教育課程以及小型旅遊團體;在杉原社區,導入無動力海洋活動,成立海洋保育志工守護海洋、也透過訪談蒐集當地海洋生態、傳統捕魚技能文化(如八卦網、數魚苗的歌曲及木頭蛙鏡)等,將耆老的記憶記錄傳承;在武陵部落,結合在地文化,應用於溯溪遊程,強化戶外活動之文化體驗。而這樣的連結,甚或是一種老、青、幼傳承共習,如學生田野訪談調查時,發掘屬杉原社區莿桐部落的傳統山棕掃把製作。思考在地資源的傳承,課程中發起一場工作坊,由耆老教學,學習的不只是大學生,更有當地莿桐書屋小朋友的參與,參與工坊的大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耆老的助教,幫忙指導小朋友完成山棕掃把製作。一場工作坊,連結三代共習,更搭起傳承的協力與情感的凝聚。  在人才培育部分,「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課程模組」自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辦,目前模組學生有84名,109學年度第2學期有14個畢業生,取得模組證書有7位,且修畢率持續成長中。在山海戶外遊憩人才培育上,除本校學生外,也依當地資源特色培力場域夥伴,協助取得自由潛水證照、水肺潛水證照、救生員證照、溯溪教練證、戶外指導員(可協助帶領攀樹、走繩、露營教育活動)等證照。除技術證照之獲取外,更連結場域安排學生與場域夥伴實踐機會,當教學助教、海洋志工及遊程執行等,提升實務能力,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動力。  另藉由計畫之推動,以游泳培訓陪伴臨海之場域夥伴,與臨海的富山國小合作親海教育課程,由體育系學生帶領孩子及家長,從海洋自救及水域技術知能等主題課程中學習,讓學生因親海而成為真正的海洋子民,大學生也從其中學到課程規劃及實際操作帶領。  二、學生運用專業投入,開啟遊客深入在地的契機  課程修習中,文休系學生協力部落遊程服務及周邊商品開發,運用在地元素製作杯子、貼紙、明信片等示範商品。從2018年起學生也為部落逐年更新設計部落地圖,並製作大型輸出展示於嘉蘭遊客中心,協助遊客掌握地方旅遊點。此外藉由課程踏察,學生對富山族群及信仰故事進行記錄,整理在地安天宮相關口述歷史,製作以產業及宗教歷史為主題的「杉岸圖」,認識漁業文化、𥑮硓石土地公及王爺信仰等(圖四)。

USR推動實務的分享

一、在地連結與山海遊憩活動人才培育

在場域連結上,「找回在地的記憶」透過課程及工作坊的辦理,帶領學生及在地族人,展開文化和環境資源的調查,學習各項傳統文化與轉譯資源成活動。在嘉蘭部落,導入攀樹活動,並藉由課程連結在地原民智慧,設計各類遊程、雙語人才培育、導入各級學校戶外教育課程以及小型旅遊團體;在杉原社區,導入無動力海洋活動,成立海洋保育志工守護海洋、也透過訪談蒐集當地海洋生態、傳統捕魚技能文化(如八卦網、數魚苗的歌曲及木頭蛙鏡)等,將耆老的記憶記錄傳承;在武陵部落,結合在地文化,應用於溯溪遊程,強化戶外活動之文化體驗。而這樣的連結,甚或是一種老、青、幼傳承共習,如學生田野訪談調查時,發掘屬杉原社區莿桐部落的傳統山棕掃把製作。思考在地資源的傳承,課程中發起一場工作坊,由耆老教學,學習的不只是大學生,更有當地莿桐書屋小朋友的參與,參與工坊的大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耆老的助教,幫忙指導小朋友完成山棕掃把製作。一場工作坊,連結三代共習,更搭起傳承的協力與情感的凝聚。

在人才培育部分,「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課程模組」自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辦,目前模組學生有84名,109學年度第2學期有14個畢業生,取得模組證書有7位,且修畢率持續成長中。在山海戶外遊憩人才培育上,除本校學生外,也依當地資源特色培力場域夥伴,協助取得自由潛水證照、水肺潛水證照、救生員證照、溯溪教練證、戶外指導員(可協助帶領攀樹、走繩、露營教育活動)等證照。除技術證照之獲取外,更連結場域安排學生與場域夥伴實踐機會,當教學助教、海洋志工及遊程執行等,提升實務能力,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動力。

另藉由計畫之推動,以游泳培訓陪伴臨海之場域夥伴,與臨海的富山國小合作親海教育課程,由體育系學生帶領孩子及家長,從海洋自救及水域技術知能等主題課程中學習,讓學生因親海而成為真正的海洋子民,大學生也從其中學到課程規劃及實際操作帶領。

二、學生運用專業投入,開啟遊客深入在地的契機

課程修習中,文休系學生協力部落遊程服務及周邊商品開發,運用在地元素製作杯子、貼紙、明信片等示範商品。從2018年起學生也為部落逐年更新設計部落地圖,並製作大型輸出展示於嘉蘭遊客中心,協助遊客掌握地方旅遊點。此外藉由課程踏察,學生對富山族群及信仰故事進行記錄,整理在地安天宮相關口述歷史,製作以產業及宗教歷史為主題的「杉岸圖」,認識漁業文化、𥑮硓石土地公及王爺信仰等(圖四)。

數媒系透過系列專題式課程,於不同學期帶領學生踏察三個場域,針對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周邊文化及生態作為題材,製作動畫介紹影片;以莿桐部落傳統故事,製作在地故事動畫及繪本;利用武陵布農文化及在地食農等元素,發揮創意,製作在地故事動畫。結合學生畢業製作向金峰鄉公所提案,製作金峰鄉專屬的互動式導覽APP,APP結合場域實景、尋寶和店家優惠等元素,經多次修改測試,「金峰Let’s Go」互動導覽APP於2021年4月上架,Google Store及App Store均可下載(圖五)。

數媒系透過系列專題式課程,於不同學期帶領學生踏察三個場域,針對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周邊文化及生態作為題材,製作動畫介紹影片;以莿桐部落傳統故事,製作在地故事動畫及繪本;利用武陵布農文化及在地食農等元素,發揮創意,製作在地故事動畫。結合學生畢業製作向金峰鄉公所提案,製作金峰鄉專屬的互動式導覽APP,APP結合場域實景、尋寶和店家優惠等元素,經多次修改測試,「金峰Let’s Go」互動導覽APP於2021年4月上架,Google Store及App Store均可下載(圖五)。

數媒系透過系列專題式課程,於不同學期帶領學生踏察三個場域,針對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周邊文化及生態作為題材,製作動畫介紹影片;以莿桐部落傳統故事,製作在地故事動畫及繪本;利用武陵布農文化及在地食農等元素,發揮創意,製作在地故事動畫。結合學生畢業製作向金峰鄉公所提案,製作金峰鄉專屬的互動式導覽APP,APP結合場域實景、尋寶和店家優惠等元素,經多次修改測試,「金峰Let’s Go」互動導覽APP於2021年4月上架,Google Store及App Store均可下載(圖五)。

110年暑期,藉由甄選擇取6位動機強烈之學生,透過學期間的協作訓練後,成為山海中心暑期實習生,協力場域創新推廣遊程及在地特色商品開發。實習學生打造的山棕葉鞘掃把文創商品,在臺東鹿野2626市集大獲好評。另實習學生將導覽內容結合部落景點和在地特色產業,設計實境解謎遊戲,遊客以遊戲認識武陵部落,邀請外地遊客進行體驗,效果良好。更協助場域建立針對遊程推廣及生態觀察記錄為主題之Facebook粉絲專頁,且由學生協力經營;也錄製相關平台(Facebook)的使用教學與開辦基礎攝影課程,讓夥伴學習手機攝影和修圖的能力,逐步自主經營社群媒體。

三、鼓勵學生結合專業成立創業團隊  人是地方建構與永續發展中的主角,「培力在地化」人才成為社區部落發展的重要關鍵,因而本計畫鼓勵學生微型創業,期望學生所學之專業職能不僅是在學期間的做中學與回饋,更能從「學業」轉化為「職業」的在地扎根。目前已有具備海洋活動(潛水、自由潛水、獨木舟、立槳)教學能力的體育系畢業生創業團隊成立「海嵐戶外水域遊憩工作室」,延續USR課程之在地經驗及個人專長,以杉原為基地,帶領相關之海洋遊憩體驗活動;也有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三系的畢業生共同組成創業團隊成立「野萃TRY FUN工作室」,從事山海遊憩活動過程,同時也為地方觀光遊憩資源帶入負責任旅遊的新思維。

三、鼓勵學生結合專業成立創業團隊

人是地方建構與永續發展中的主角,「培力在地化」人才成為社區部落發展的重要關鍵,因而本計畫鼓勵學生微型創業,期望學生所學之專業職能不僅是在學期間的做中學與回饋,更能從「學業」轉化為「職業」的在地扎根。目前已有具備海洋活動(潛水、自由潛水、獨木舟、立槳)教學能力的體育系畢業生創業團隊成立「海嵐戶外水域遊憩工作室」,延續USR課程之在地經驗及個人專長,以杉原為基地,帶領相關之海洋遊憩體驗活動;也有文休系、體育系及數媒系三系的畢業生共同組成創業團隊成立「野萃TRY FUN工作室」,從事山海遊憩活動過程,同時也為地方觀光遊憩資源帶入負責任旅遊的新思維。

整體而言,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Y計畫藉由教育部USR計畫補助、校方支持、實踐場域協力及參與師生的努力,逐步落實杉原、武陵、嘉蘭三地負責任旅遊發展,期望這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讓創新教學、跨域學習與人才培力得以繼續滾動轉換,發揮實質影響力,形成一個循環永續操作的可能,共創部落「好」旅遊。

整體而言,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Y計畫藉由教育部USR計畫補助、校方支持、實踐場域協力及參與師生的努力,逐步落實杉原、武陵、嘉蘭三地負責任旅遊發展,期望這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讓創新教學、跨域學習與人才培力得以繼續滾動轉換,發揮實質影響力,形成一個循環永續操作的可能,共創部落「好」旅遊。

報導來源:社會責任實踐是一種夥伴協作的美力──國立臺東大學「臺東Y計畫」(20220113 聯合新聞網)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