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大學的社會責任起於明德 (20210114 更生日報)
2021年01月14日
大學的社會責任起於明德
為讓大學生能所學可用,更有效的提高學習成果,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旨在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不同的面向及各項的議題,希望能讓大學在善盡社會責任的角色更上一層樓。也鼓勵大學生能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所學能善用的落差;從提高對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開啟接軌國際之路。
原住民最核心的祖靈與神靈的文化至今不泯,祂牽繫著世世代代子孫的血脈,也留下傳世的經典智慧。十多年前小林村的水災震驚國際,損失的生命價值無法用數字來計算,部落的古訓也因此再度顯於世間,希望喚醒人類在所謂科技昌盛的現世中的迷失。布農族古老傳說中,「河流是有記憶的」,不管經過多少年,河流還是會回到它曾經走過的路;在排灣族的古訓裡,說的是,「河流也是神聖的,它是天神走的路,不容侵犯」,部落長輩們知道山頭是神的仙居,或是天神下世時的落腳處,而河流則是天神巡視大地的道路,神會順著河流從山頭到平原,人可不能阻擋天神的路。
鄒族、布農族、排灣族等等都是台灣原住民的高山族群,他們在山林中的生存能力是依賴科技便利生活的都市人所忘塵莫及的,雖可稱為中央山脈的霸主,但他們口傳祖先的教誨讓他們對河川溪流都相當的敬畏,不敢輕犯。布農族在中央山脈的舊部落,至今都還保留著,避開了走山坍方、也沒有被大水沖癱,因為他們遵循古訓不會在古代的河床上蓋房子。
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是聖賢之道傳承的殿堂,士子求學的明倫堂以大學之道明示求學的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因此,要真正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則必然要以明德為基點,以止於至善為目標,因此,無論何種計畫或哪些課程,無論何種方法或哪些行動,皆需讓學生明瞭德之為何?又如何彰明道德並推而遠之,並能讓學生時時正心修身的往至善之路勉勵前進。那麼,大學的社會責任不只能為國家培育棟樑人才也同步的能成為亂世中的支柱,甚幸,甚盼!
媒體來源: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50366 (20210114更生日報)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