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焦點專欄-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蔡西銘老師】東大知本校區工程的靈魂人物之一蔡西銘老師專訪

東大知本校區工程的靈魂人物之一

-前總務長蔡西銘教授專訪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張鎧閔同學

「臺東大學知本校區地下有一條巨大蟠龍,你相信嗎?」 

一個看似悠閒的下午,我們到學校拜訪一位退休老師;特別的是,這位退休老師看起來比想像中還忙碌。剛結束2個小時課程的他,雖然一頭白髮,臉上皺紋不比同年紀老師少;但他的臉上沒有任何疲態,雙眼明亮地炯炯有神,反而比我們還來得神采奕奕。與老師交談的過程中,感覺歲月並沒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跡,提及到最驕傲的作品時,他更是滔滔不絕說明作品的奧妙之處,這位精神矍鑠的退休教師,就是在一片荒野中,建造臺東大學知本校區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蔡西銘教授。

蔡主秘

蔡西銘教授係美國克拉克森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專長水利工程,曾任職於中原大學、淡江大學、中央警官學校,最後轉任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直到退休。民國93年時,他正擔任中原大學副總務長;與此同時,臺東大學的知本校區的建設也在萌芽階段;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原來當時校內專業的土木工程人員不足,因此儘管規劃書已獲得通過,但是遲遲無法動工。

當時擔任理工學院的張義鋒院長,與蔡西銘教授是中原大學的老同事,他向郭重吉校長大力推薦土木環境工程專長的蔡西銘教授,學校並提出三年住宿皆由校方支付的禮遇誠懇邀約。收到臺東大學的邀約之後,蔡教授內心頗為掙扎,一來他的家庭、生活與事業重心都在北部;二來臺東對他來說,是塊陌生的土地,沒有足夠的情感連結。突然要他放下熟悉的一切,到異鄉異地從零開始,委實是個不容易的決定。

經過幾次「家庭會議」的討論之後,蔡教授決定與太太到臺東實際感受當地的生活情境。臺東的悠閒步調與清新空氣,讓夫妻倆十分驚艷;也或許是臺東的風、臺東的水、臺東純樸可愛的民情,讓他們倆人只憑藉這一次探訪之旅,便毅然決定舉家東遷,到臺東大學擔任教職,並兼任總務長工作。有了蔡教授土木工程的專業背景,以及認真投入的精神,知本校區的建設,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

蔡主秘知本校區建設之初,最困難之處在於工程人員與校方的溝通。例如樑柱位置及隔間大小的修改,校方天真的以為,要修改梁柱位置,只需要將梁柱畫在想要的位置上就好;殊不知所有的建築都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工程人員為了修改樑柱位置,必須重新規劃整個設計圖,以免建築結構出現問題。而設計圖的重新繪製及計算,又必須花費好幾個月時間,如此一來一往,曠日費時之外,雙方也遲遲無法達成共識。蔡西銘教授到任之後,主持工程會議之時,便將所有細節與問題列出,建立起雙方溝通的橋樑,將問題逐一解決,在如此面對面的溝通之下,彼此都能認同的設計圖便順利的產生了!

圖:2005年人文學院動土典禮,時任總務長的蔡西銘老師致詞

對於建築,蔡西銘教授最堅持的是「生態工法」。所謂生態工法說穿了,其實就是「資源永續」、「節省碳足跡」的核心概念。當我們向老師問起了知本校區甚麼地方套用到生態工法時,老師莞爾一笑,因為我們問了一個傻傻的「門外漢」的問題。

老師站起身來,指著牆上的裂縫說:「這個裂縫就是接痕,是由兩塊材質相同的板子接合而成的。學校建築牆壁的材質使用的是矽酸鈣板,它具有隔音、輕巧及對環境無害等等的特性,所以光是一面牆壁,就可以達到減少碳足跡及對環境無害的作法,其他主要建設運用生態工法的地方,就更多了!」老師談著他所熟悉的領域,雙眼散發出迷人的智慧光彩!他欲罷不能的向我們「炫耀」著他最引以為傲的建設--隱藏於知本校區地底下的巨大蟠龍:共同管溝與中水系統,這也是東大工程傲視、獨步全國的地方!

在臺東大學校園中,觸目所見盡是一片「清爽」的綠意盎然,不會被任何電線桿擋住視線、不會被任何水管絆倒腳步;因為,所有電線、水管都被藏在地底下的共同管溝中了!校園的共同管溝全長2536公尺,從校園南方的機電中心,沿著運動場司令台後方穿過東大二號馬路後,兵分兩路形成一個大圓,淨高2.3公尺、淨寬2.5公尺,收納了校園中所有的水電管線,彷彿是一條棲息在地底的巨大蟠龍。這經過特別設計的共同管溝是東大的運作中樞,除了讓地面整齊美觀之外,也有效的避免了天災的影響。105年強颱尼伯特橫掃臺東,臺東大學校園之所以能夠迅速的恢復電力、水力供給,便是藏於地底的電線、水管,受到共同管溝的保護,倖免於強風暴雨的肆虐。這次風災的考驗,讓校內師長都見證了共同管溝的優異效能!

蔡主秘
圖:共同管溝內部結構,右為電線管路、左為水管

除了預防災害之外,老師還自信的說道:「台積電說他們廁所的水可以重複用兩次;但在東大校園,我們廁所的水可以重複利用N次,真正做到資源的永續!」這個神奇的「N次方」,得歸功於「中水系統」。中水系統的核心位置,位於校園南方簡易棒球場旁不起眼的機房,它透過共同管溝運送,將廢水進行淨化,再藉由共同管溝送回學校的各個角落。水資源的不斷循環,造就了東大校園一個非常特別的情況:「學生早上在人文學院使用的廁所沖水,可能下午在理工學院使用的,還是一模一樣的廁所沖水呢!」,這樣「廁所沖水,淨化再用,仍然原水」的循環,徹底顛覆了前人所謂「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哲學命題。看著我們驚訝的表情,蔡老師臉上浮現一抹赤子天真的得意笑容!

生態工法理念的實踐,共同管溝工程的巨大成效,這些「從零開始、專業實踐、人文關懷」的前景,正是當初吸引老師拋棄北部繁華生活、定居簡樸臺東的重要原因。對工程專業的學者而言,能貫徹所學,從建築物設計圖階段即開始參與,直到目睹整個建築物完成,這真是千載難逢的際遇。在荒野大地中建造高樓、從莽榛蔓草中披荊斬棘,看著自己的專業一一被實踐,所有與大地友善的工法被完成,那種實踐夢想、造福社會的成就感,是再多的金錢權勢也無法比擬的!生態工法、共同管溝、中水系統的引入東大,讓東大擁有全臺灣最特別的建設,這就是蔡西銘教授專業夢想的實踐了!

蔡主秘
圖:共同管溝分佈圖,蔡西銘老師提供

訪談最後,我們不可免俗的問起了老師的退休生活。有別於學生所認知的悠閒,老師覺得要對學校有所回饋,因此仍然答應教授學校課程,每週固定到學校授課。另外,他也體認臺東地區水利專業人員不多,所以也協助縣政府及中央單位一些評選及審查案子,現在的他甚至比未退休時更為忙碌呢!

當初同意到東大任職時,老師就積極的物色建地,在機場附近蓋了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他的住所想當然爾也用上了生態工法,在住家地底下埋下一條小龍,讓水電管路毫不「露線」!老師家庭院草地終年翠綠,種植的火龍果、芒果及茄子等蔬果,個個結實纍纍。這樣豐實美好的景象,也如同蔡老師一生為學校社會奉獻的無私作為一般!相信橙黃橘綠,年年好景,在溫暖的大地上,處處都能長出飽滿的果實。

蔡主秘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