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教育中心】多元語文演講「平安時代的鬼與再生醫學:《鬼滅之刃》超讀解」

 

多元語文演講「平安時代的鬼與再生醫學:《鬼滅之刃》超讀解

什麼是人?什麼是鬼?什麼是健康?什麼是病態?什麼是動物性?什麼又是怪物性?這些議題與再生醫學和科技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一些看似深奧的問題,其實都是動漫《鬼滅之刃》所呈現的主題。換句話說,乍看之下只是為了娛樂大眾的卡通動漫,其實承載了值得深思的內容。

演講中,林宛瑄教授以清楚動人的口條,從《鬼滅之刃》的人鬼關係與再生醫學出發,探討「毒/藥」同源、「健康/病態」、「人與科技」與「動物性」等問題。譬如說,《鬼滅之刃》裡面的「鬼化」,其實是某種血液受到感染的過程,「殺鬼」因此可以理解成是對於傳染病的對抗。此外,林宛瑄教授亦說道,「毒/藥」本質實為一體兩面;同樣的東西,會傷害人的是「毒」,具有療效則變成「藥」,因此《鬼滅之刃》中的「鬼化」,雖然看似是讓人變成鬼,是一種毒,但卻也具有強化身體、甚至延長生命的作用,又變成具有「藥」的功能,表示「毒」與「藥」實乃難以二分。同時,「鬼化」也呼應當代所發展的「再生醫學」,不僅讓角色的傷口可以快速恢復,失去的手腳又可以重新長出,甚至還提升了角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林宛瑄教授解釋,《鬼滅之刃》中自願的鬼化的角色,讓我們得以重思「健康/病態」的二元對立關係:「鬼化」可被視為是一種隱喻,暗示社會對於病弱輕賤的人的偏見,反映社會本身追求的健康或正常狀態,反而是一種病態。而上述的醫學的概念,也表示著科技對於所謂的人,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成為行塑人之為人的重要「器官」之一,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行為甚至與思維;甚至,技術也建構著人類「健康/病態」的界線,「健康」與「病態」的分野因此是不斷改變,而非固定絕對。演講的最後,林宛瑄教授也提到《鬼滅之刃》所勾勒的人與動物關係,說明動漫中所呈現的動物,似乎還是太過於偏向人類馴化過後的形象,而排斥了鬼所代表的怪物性。

通識教育中心郭美女主任表示,此次演講讓同學重思醫藥、健康與常態等詞彙的意義,呼應學校綠色國際大學願景所強調的「智慧」與「健康」的面相。本場演講參與人數高達367人,而本此演講因為疫情考量,繼續以Google Meet線上平台進行。同學也利用Google Meet的舉手與留言欄位功能,與講者進行互動,打破傳統教室的空間界線,體現了科技如何重塑人類行為。

1234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