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山海中心】《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課程》潛進綠島 「課製」學習營 紀錄海味的暑假

 

《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課程》潛進綠島

課製」學習營  紀錄海味的暑假

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於110年9月1至10日,完成為期十天的「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跨領域課程。結合本校USR計畫人才培育的無動力海洋運動培力,由計畫共同主持人體育學系溫卓謀老師擔任召集人,與文休系人類學家鄭肇祺老師共時授課,帶領27位師生及場域學員「潛」進綠島,深入認識當地觀光產業、海洋遊憩、在地文化及環境議題等內容,由數媒系剪輯特效專家林智祥老師,指導學生完成「臺東海洋與島嶼觀光」紀錄短片剪輯。歷經十天課程的熱血投入,同學們共同產出四部結合田野調查及海洋探索的主題短片,並順利取得Open Water證照。

擴大田野調查學習  觀光角度看綠島發展

移師綠島作為課程教學現場,對於師生是一次充滿驚喜挑戰的經驗。學生跳離平常熟悉的計畫場域及東大校園舒適的學習圈,進入綠島這個陌生的環境,開始重新學習新田野訪談技能,以「非遊客」視角切入觀光產業,觀察及記錄綠島。課程期間,師生們訪談潛水教練、在地居民、外地旅客、旅居青年及新住民等,以不同的角度理解綠島在地發展,發覺自身的認知偏見與思考盲點。而為了田調需求,學生們透過低碳方式深度探索綠島,除了飲食以在地食材為主,連到冰店也不忘跟居民交流,並請教清潔隊關於綠島垃圾議題。

與潛水教練、旅居工作者以及至綠島追夢的青年們交流,看見綠島對於創業追夢者的開放,知道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追求與嚮往,亦為學生們帶來不同的視野。

省思旅遊行為  擔起環境保護責任

在潛水訓練的課程中,師生合力淨海和清除卡在珊瑚礁的廢棄漁網,並帶回臺灣製成教材。師生們藉由此次潛水訓練課程探究海生動物議題,在海洋中欣賞海龜,並參與綠島在地關懷的「給寄居蟹一個家」體驗活動,瞭解動物的生存權。

東海大學王欣恬同學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如果以一般旅客身份來綠島學潛水,就不會那麼深入認識到綠島居民,更不會意識到旅客所帶來的垃圾問題。」因此,師生們透過課程,響應臺東縣環保局「離島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將垃圾打包帶回臺灣本島。

培力地在伙伴- 莿桐青年的培力共學

莿桐部落青年小牛到綠島共學,以助教角色學習協助潛水教學及水下戒護課程。同時,拜訪深耕綠島多年的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觀摩寄居蟹換殼及柴魚製作遊程,體驗由生態調查及在地文化融合轉化而成的遊程。

小牛看到綠島漁民教同學殺魚時表示:「哇,原來我們平時的日常活動,也可以作為部落體驗的旅遊行程一環!」經過食魚文化教育的體驗洗禮,看著參與者專注的目光及投入,小牛深刻感受到「所謂的在地文化如何轉化成深度旅遊且實踐」,未來在深耕部落上很有幫助。

四部成果影片  收穫課程精華

「潛進綠島」影片以「陽光、自由」為名的綠島開場,遇上疫情後對當地造成很大的影響,了解疫情之下的觀光是多麽不容易。影片中以不同視角認識綠島生態、文史和海底下世界,思考身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責任。

    「嶼海」影片代表著每一個人與海的連結,與山的接觸。每個來綠島的人都有不同的初衷,為了工作或夢想,還有當地居民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透過影片思考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有什麼我們不曾去了解的在地議題。

    「憶情島嶼」影片中的「憶」表示回憶,努力去記憶自己在綠島發生的趣事。影片主軸圍繞訪談者自身記憶中的畫面與現在的綠島對比,在疫情前後的生態、生計、遊客各個層面所面臨的問題。

    「淨海」影片以一片乾淨大海為主題,提醒大家共同維護讓這片海變乾淨;希望從你我做起保護這豐富的海洋生態,留給下一代美好的環境,讓後續子孫也感受大海的美好魅力。

(圖說)潛水技能考核與水下觀光素材收集。(圖說)潛水技能考核與水下觀光素材收集。(圖說)測量寄居蟹的量尺,用於監測生態。(圖說)測量寄居蟹的量尺,用於監測生態。

(圖說)從柴魚製作體驗綠島在地漁食文化。

(圖說)從柴魚製作體驗綠島在地漁食文化。

(圖說) 學生訪談綠島潛水教練(圖說) 學生訪談綠島潛水教練。

(圖說)課程反思回饋及成果影片主題討論。

(圖說)課程反思回饋及成果影片主題討論。

 

(圖說)師生享用鰹魚麵與學習心得分享。

(圖說)師生享用鰹魚麵與學習心得分享。(圖說)學生訪問綠島北海釣具店創辦人。(圖說)學生訪問綠島北海釣具店創辦人。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