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講座-「藝術鑑賞三部曲」_藝術來自於生活 實踐於觀看的角度

通識教育講座「藝術鑑賞三部曲」:藝術來自於生活 實踐於觀看的角度

本學期的臺東大學通識教育講座充滿了美的氛圍!明媚的冬陽中,在校友華山國小校長吳文策老師帶領下,來自雲林古坑的小小弦樂團到臺東大學一遊,並且快閃演出。在音樂的聆賞後,湖畔講堂拉開的是通識教育講座「藝術鑑賞三部曲」的序幕,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惠玲教授,為東大學子進行深入淺出的演講。

1211日上午,趙惠玲教授以她溫暖而優雅的嗓音,延續對音樂聆賞的感動,首先對「藝術是什麼?」「人為什麼要藝術?」展開提問思考,並以自己珍藏的兒童畫,喚醒學子們自身與藝術的連結經驗,了解到藝術來自於人的情感需求,美的鑑賞入門,也並不是高深遙不可及。

接著,分別從幾幅世界名畫:范‧艾克(Jan van Eyck)於1434年創作的《阿諾菲尼和他的新娘》(The Arnolfini Portrait)、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於1840年發表的《奴隸船》(The Slave Ship)、普基廖夫(Vasili Pukirev)於1863年《不相稱的婚姻》(The Unequal Marriage)等談起,一一探索解密,談名畫中所隱藏的社會背景、歷史元素、文化議題,甚至延伸影響後世的藝術風格與社會風潮。藝術的魅力,展現無遺。

最後,趙老師也由鑑賞角度的層面,簡單的介紹符號學、後現代等理論,其實都是一種鑑賞的觀看角度,如梵谷的鞋或是孟克的吶喊,一幅作品在創作者創作結束之後,仍可以讓後世的所有鑑賞人,以各種角度解讀、詮釋、延伸。美的趣味就在於這種各自展現,百花齊放。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郭美女教授特別介紹趙院長,同時也是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主持人、中小學藝術教育領域教材/課程研發召集人與審定委員,可稱臺灣藝術教育領域的重量級人物,今天能夠在百忙之中,請到趙老師來為同學們演講,十分難得,更讓東大學子們對美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1     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