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講座-探索徹摩音樂裡的故事
通識教育講座 探索徹摩音樂裡的故事
無論是快樂或是悲傷,音樂,總是情緒最好的出口。但是,音樂創作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1月27日特別邀請流行音樂創作歌手,排灣族的徹摩(Cemelesai Pasasauv)。徹摩漢名柳義祥,曾就讀本校音樂系與音樂研究所,在校是聲樂專業,一出道就入圍兩屆金曲獎。通識中心主任郭美女老師表示,一路看著他成長到現在,很為他驕傲喜悅,期許他能夠堅持努力,更有成就。
徹摩首先娓娓道來自己走上音樂之路的故事,從電子琴及長年在教會服侍司琴的工作開始,考上臺東大學後,生活過得極為充實,在打工、專業學習及社團外,也去各種婚喪場合參與演出,對教育更是付出熱忱,到偏鄉小學教授音樂;並且幸運的遇見時任音樂系主任的郭美女老師,鼓勵他去參加各種比賽,還推薦他到廣播電台去當DJ,給予他許多舞台練習的機會,也因此才有2015年參加「舊愛新歡古詞新律譜曲創作暨演唱競賽」獲狀元獎,一腳踏入歌壇發片的契機。
接著,徹摩逐一介紹他發行的專輯〈真圓ZEMIYAN〉與〈VANGAV天窗〉,每張專輯、每首歌,都寄予創作者非常深厚的心念;如第一張專輯,結合物理概念的真圓與排灣族傳統喜慶的圍成圓圈舞蹈,闡述異鄉遊子如何讓身心靈都真正的回到家鄉,彼此接納;第二張專輯以排灣族石板屋建築必備的天窗「時鐘」─可觀察陽光以知時辰,延伸每個排灣族人都是在石板屋裡完成他的一生。天窗的意象,蘊含排灣族發源神話和生命由始而終的精神。
透過示範演唱〈愛呀〉與〈愛遺憶〉等歌曲,逐一講解並讓同學沉浸曲意,感受每首創作歌曲背後的故事與意涵。當同學問到創作瓶頸時,徹摩表示,因為長期接受漢化教育,所以要開始唱族語時,是很粗糙且不順暢的,因此應用大學時代學的田野調查,回鄉採集歌曲,成為創作養分。現場華語系同學發問,族語歌曲在流行歌壇並不是大宗,是什麼讓徹摩學長可以堅持下去?徹摩說,族語是他最自然的語言,比起唱中英文都更能掌握,更有情感,而另一個理由,則是他鼓勵同學多親近身邊的各種文化,找到更多的可能。
英美系同學表示,這場講座彷彿享受了一場演唱會,並讚美徹摩講話時,舉手投足溫文儒雅,而音樂一放,立刻變身為氣場全開的明星,全心投入。這場講座,在全體歡欣喜悅中結束,相信同學們都對「音樂」有更多不同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