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焦點專欄-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中心 蔣斌副教授/中心主任】南島文化的傳承守護者

島文化的傳承守護者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中心  蔣斌副教授/中心主任


林書婷  撰
圖片及資料提供:蔣斌


自人類學走向南島文化中心
  在大學還是聯招制度的時候,考生們必須在考前填好志願。以前並沒有大學的說明會,所以大家都是選擇學校而非科系,在按照成績排序之下,蔣老師進入了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此科系的必修專業科目是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蔣老師在就學期間修習專題、田野調查等課程,也有許多的機會到部落做服務,因此與原住民部落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之後,蔣老師基於對人類學的興趣,繼續攻讀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並以屏東山地門大社村的排灣族作為研究對象。碩士畢業後,隨之前往中研院進行研究,再轉往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博士,以臺灣原住民與南島語系的關聯為研究目標,向學者專家學習。

  1990年代末到2000初,蔣老師繼續在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工作,並且展開馬來西亞砂勞越州的田野調查,探討跨族群貿易網絡與珍寶價值的議題。2010年,蔣老師參加泰國清邁大學所組織的研究團隊,研究中國的經濟擴張對於東南亞湄公河地區的社會影響。之後這個研究議題,又擴大到中國對東協國家的經濟影響,因此蔣老師到婆羅洲島的加里曼丹省進行研究,於研究第二年時,借調至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擔任中心主任,策動南島文化的研究推廣與進行。
  
  南島文化中心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加強臺東大學和東臺灣地區原住民社區的連結;二是推動國際合作和交流。把東臺灣地區原住民的研究,在部落共同推動或促進實踐。其中,特別講求的是「社區培力」,提昇社區人才培養,做好文化保存,規劃觀光發展,改善生活,所有目標都是要把主導權還給部落。
  
  在「社區培力」目標之下,南島文化中心跟部落共同發展、研究、將成果與國際接軌。南島文化中心積極主辦或參與協助舉辦國際研討會,接待各式各樣的訪問團體,讓年輕的研究者能把部落當作據點,做為研究基地,以使研究與部落共與共榮。 

迷人又特別的南島文化探險
  從事南島研究多年的蔣老師,認為研究之所以迷人、之所以令人廢寢忘食、堅持不已的,便是,這是一個全新的、少為人知的領域。從事研究的同時,便被賦予了一個機會,深入地去認識自己成長背景不容易接觸到的文化。人類學所講求的,便是透過文獻,或是實際調查,跨出自己族群,長時間去認識、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族群,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想法;以及面臨政治、社會、經濟的諸多問題。

  以臺灣原住民研究為基點,跨出臺灣,更能驚喜的看到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原住民族群的同與不同。例如:天、地、河流、海洋、月亮、星星、道路和家屋等基本詞彙,在許多南島語族原住民族群中居然是相同。例如,在馬來西亞的砂勞越(Sarawak),他們稱房子為umaq,與排灣族、卑南族同音。

  又如,排灣族稱人為tau tau。印尼的蘇拉威西有一個族群,在人過世之後就幫死者雕像,照顧這個死者的雕像,他們稱那些死者雕像也是tau tau,這同樣的詞彙,卻用於相似而有異的概之念上。另外,臺灣的原住民和南島語族都有類似的社會組織,例如,貴族、平民、靈媒等等。這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文化,讓人覺得神奇有趣,值得進一步追求探索。
  
  賓州大學的博物館擁有許多大洋洲收藏品,其中有一批是費城當地的業餘研究調查團,在20世紀初年到砂勞越調查的成果。蔣老師一面整理這些收藏品,一面發現其奧妙之處。
  
  在整理的過程中,他認為這些收藏品和臺灣排灣族的標本非常相似,各式各樣的雕刻、琉璃珠、陶器、青銅器,與所謂的「排灣三寶」神似,讓人感覺兩個族群的深層文化是相同的。因緣際會之下,蔣老師得到機會,在東南亞砂勞越待上好長一段時間。蔣老師研究當地的社會交易,發現刺繡、衣服、陶器、銅器都是貿易品;在砂勞越的族群主要出口山產,像是燕窩、靈芝等,他們透過貿易,蒐集外界的寶物,變成了家族的傳家寶。
 
  除了專門的學術研究、實地考察之外,蔣老師在2000年,協助公共電視臺和國立科學博物館拍攝《發現南島》的節目。相較於每次研究都必須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點,製作節目時就能夠選擇多處地點,做更多不同的比較與探討。最讓蔣老師印象深刻的是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那是南島語系分布最西的地方。在那邊看見非洲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激盪,融合了印尼、馬來西亞的建築形式,造就了馬達加斯加獨特的建築風格。
  
  馬達加斯加分成三類族群,分別為非洲裔、印度裔和東南亞裔的群族。按照當地的說法,純東南亞裔稱為白人;非洲裔被稱作黑人;而印度裔則是印度人;至於法國殖民者後裔稱為歐洲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已經習慣的角度,以膚色去區分族群;但其實膚色是相對的,必須置身於當地的處境與脈絡,才能知道各種稱號的意義。蔣老師對於這些現象感到非常有意思,因此,也就特別鍾情於族群研究的領域。
 
多元開放的人生態度
  蔣老師說:「我相信,大概所有學人類學的人觀念都會比較開放、崇尚多元族群,而非單一族群;而且在生活態度上,比較不是純粹遵循工業,或者是商業的制式節奏生活。」
 
  對於臺灣現今所辯論的社會議題、政治前途,蔣老師認為大家都應該多走出去,了解國外的狀況。例如,東南亞是最靠近我們的一個區域,但我們對於東南亞的了解其實不多。多走出自己的世界,透過更多的了解和包容,將能增加自己的深度與廣度,這些,都是時下的我們必須多加努力的。
 
了解更多-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蔣斌老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