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體育學系】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六天密集訓練 培育專業戶外技能專師

 

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六天密集訓練 培育專業戶外技能專師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根據111學年度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戶外教育課程申請計畫,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開啟了長達六天的山域嚮導新訓研習,培育在地特色的專業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014年教育部公布「戶外教育宣言」,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到戶外環境學習;國內外研究也發現,戶外學習能獲得教許多能力及效益,而將孩子帶出教室,首要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因此,由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李潛龍老師、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張嘉珍組長、秘密基地工作室林才晸教練三人組成教學團隊,透過六天五夜的山野實作課程設計,教授學生戶外教育基礎概論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包含:無痕山林準則、負責任登山概念,結合實際登山技巧,期待培養出有自主登山能力的學生,朝向體育署山域嚮導資格、戶外指導員及具備戶外專業國小教師的方向發展。 後疫情時代,山林旅遊是熱門的遊憩方式;透過露營、健行及登山方式,人們能接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美好。但在行前,則必必須先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及裝備。教練團以戶外教育架構,從食(登山糧食)、衣(登山服裝)、住(睡眠系統)、行(行走系統),採系統化的教學,進而到達登山行程的規劃及帶領。 此次研習結合體育學系的登山與露營密集六天課程,共有14位同學修課,全員取得效期二年的訓練證明書,有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規劃。此外,參加研習的學員亦達到健康、安全、享受的健康山林戶外活動,以及正確的登山觀念,未來也將成為具有山野技能的國小教師及指導人員。 此次課程中,也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讓學員參與「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活動,女性學員揹負約12公斤的砂石;男性學員揹負約18公斤的砂石,總共揹負329公斤,從登山口到向陽步道3.8公里處,作為步道修復之用,既可作為登山的體能訓練,也為大學社會責任貢獻一份心力。 參加此次研習的王昱翔同學,心得中提到「『身體疲倦,心靈充足』是我對這堂課的感想,雖然沒有到達我們最初預訂的嘉明湖,但也因為颱風警報,才能有背砂土幫嘉明湖建設登山步道的機會;正因為有遺憾,才促成下一趟旅程的契機。」另一位余維心同學也提到,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學習到很多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謝老師、助教及同學的協助;在軟技能方面,也看到了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等,經過這次課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為期六天的課程結束後,李潛龍老師表示,從課程中教導負責任登山概念,老師們連結自身實際經驗,期望學生能將所學及感受,遷移到日常生活,培養戶外產業人才以及山野教育師資,增補戶外產業或教師的人力不足。   (圖說) 113級體育學系,背負329公斤到砂土,協助修復嘉明湖步道。 (圖說) 體育學系登山與露營課程,結合登山嚮導新訓研習。 (圖說)戶外教育課程,登山杖使用,及野外風險評估。 (圖說)困難地形通過,繩結及自製吊帶練習。 (圖說)足部保養,熱點及水泡處理。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圖說)向陽山屋分享山屋禮儀及無痕山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