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南島文化中心】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與花蓮縣磯崎部落「在磯崎工作室」,於109年7月3日至109年7月6日,在磯崎部落展開'Orip i riyal 海海人生:第二屆阿美族海洋文化體驗營活動。7月3日的始業式,在磯崎部落在地的阿美族、撒奇拉雅族、噶瑪蘭族耆老們祈福儀式下,展開為期4天的活動。當天由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蔣斌主任、國家海洋研究院邱永芳院長、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王毓正主任、賴芸儀副研究員、東管處共管委員陳義盛委員、阿美族海洋傳統文化調查與永續活用委託專業服務計畫的主持人蔡政良副教授及其團隊,共同為體驗營揭開序幕。

磯崎村地勢南北狹長距離約10公里,村莊最南邊為磯崎部落的海水浴場,最北端為電塔。小小的磯崎村裡,就有阿美族、撒奇拉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等四個族群分布,族群色彩相當豐富。負責這次體驗營引導老師的磯崎工作室負責人小瓏磯崎,老家現為磯崎故事館,是部落僅存的兩棟撒奇拉雅族老建築之一。木構造建築主體為烏心石,屋內的故事牆上彩繪著族群分布及各族群的文化特色,小瓏從自身經驗分享,讓一石一柱都充滿了生命力。

小瓏帶領學員與部落媽媽一同辨識、採集野菜;原來不起眼的鬼針草嫩葉,和泡麵一起煮是絕搭的好滋味;月桃心、芒草心、黃藤心的三心,更是郊野美味可口的好食材。除了美食饗宴,學員們也到加蘭溪學習傳統引水捕魚的方法、凌晨時刻在磯崎沙灘上賽跑抓幽靈蟹,刺激有趣的夜生活,讓學員們大呼過癮。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最後兩天,教練帶領著學員進行海洋獨木舟體驗,大家划著獨木舟繞過大石鼻山岬角,沿岸可見的地景為礫石灘、斷層礁岩海岸,感受早期撒奇拉雅族人和噶瑪蘭族人海上遷徙的歷程。也學習如何用林投果樹的葉子編織Alifongfong,即早期阿美族人的便當袋,學員們對外觀看似簡單、編織竅門卻如此複雜的Alifongfong,都深感驚奇!

    營隊活動的最後一天,學員們分享四天的深刻收穫。學員撒韵.武荖為撒奇拉雅族的族群委員;她說:「磯崎部落內的加路蘭溪是最接近磯崎海岸的溪,在加路蘭溪,居然能看到海邊礁岩區才能看到的貝類Salibi,真的很令人驚訝!」磯崎部落的溪與海中魚蝦貝類的交流,說明了磯崎部落山與海的重要性,這讓撒韵.武荖留下深刻的衝擊印象。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海海人生磯崎部落 美麗的原住民海洋文化

    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團隊、阿美族海洋傳統文化調查與永續活用委託專業服務計畫的主持人蔡政良副教授說:「臺灣對歧視這件事,非常隱而不見;我們往往認為沒有歧視,但卻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再現,學者稱之為『微歧視』。土地從來都不屬於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大家應該學習大自然教導的包容與大度,以身體力行,表現對文化的尊重。」體驗營讓大家了解了阿美族的海洋傳統文化,更讓大家學習了相互尊重包容與欣賞。

    國家海洋研究院的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的王毓正主任提到,舉辦此活動的主要目標,就是想保存及推廣海洋文化,非常感謝臺灣的阿美族及達悟族、噶瑪蘭族等族群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海洋文化,希望透過體驗活動,讓學員們成為種子,將美麗的海洋文化流傳下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