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圖書資訊館】臺東大地的脈動:卑南山礫岩造山史

「臺東大地的脈動:卑南山礫岩造山史」

2018年本校圖資館讀服組策劃了一系列相關的展覽及活動,3月份的「考古台灣-經典雜誌影像展」、預計於9月份辦理的泛太平洋聯盟的「地質與環境教育」閱讀活動外,511日我們特與史前館合作,邀請台灣研究活動斷層權威學者陳文山教授,帶領學員實地觀察台東大地的脈動,希望能從地質旅遊開始,啟發大家對臺東及環境的興趣,進而應用到同仁們的教學研究或實務工作上。


陳文山教授講解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板塊運動歷史。(地點:池上)

誠如陳文山老師在《一起設立地質公園》書中曾提到的,最有機會雀屏中選變成世界級的地質公園,一定是台東海岸山脈南段這區域。因此,我們從地質公園的概念開始,瞭解台灣的造山運動後,實地走訪的第一站就是兩大板塊交界處的「池上斷層」。


斷層活動證據。(地點:池上錦園)

瞭解造山運動之後,接著要帶大家觀察的是:河階地形。鹿野高台除了可以俯瞰花東縱谷外,還可以看到海岸山脈和紅葉溪溪谷;其中,紅葉溪流出中央山脈後形成的沖積扇,因為中央山脈被抬升,將原來沖積扇抬高變成了寬大的河階,不同時期的河階地形,就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紅葉溪北岸不同高度的河階。

看完中央山脈的河階地形後,繼續轉往海岸山脈最大的海階地形---富岡海階。小野柳風景區就位在富岡海階,乍看之下和野柳的地形景觀雷同,但其實二者有著很大的不同,富岡砂岩是在深海堆積,而且砂岩上還生長著東海岸最大的珊瑚礁海岸。除此之外,也因為板塊擠壓和地震頻繁,出現了「濁流岩」的特殊岩層。


陳文山教授生動講課。(地點:鹿野高台)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於是臺灣島出現,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豐富的地質地理現象,使得臺灣成為世界地質學家的重要研究寶庫,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現今仍在我們腳底下持續進行著。


珊瑚礁岩近在咫尺。(地點:小野柳)

知識,不只存在圖書之中,更多隱藏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等待我們去好好閱讀。此次活動,參與的學員除了有圖資館及史前館的同仁,還有來自人文(華語系、美產系、公事系、通識中心)、理工(資工、防災中心)及行政單位(秘書室、運健中心、產推中心)的老師、同仁們,透過移地教學的活動,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能讓大家有機會互相理解、交流,這也算是圖資館的加值服務項目。不論是史前文化的「考古台灣」影像展,或是帶大家實地走訪地質環境、認識「臺東大地的脈動」課程,未來,本館希望能用更多元的方式,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文化,傳播給更多讀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