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南島文化中心】執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第二期人才培育成果展

南島文化中心執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第二期人才培育成果

南島文化中心為臺東大學第一個成立的一級研究中心單位。成立目的為發展區域文化特色、推展原住民族高等教育理念觀點;並具有從南島原鄉出發,向外擴散與發展,連結世界南島研究的企圖心。希望藉由整合本校各系所資源,與東部地區產官學民四者合作,推動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社會文化等相關教學、研究、傳播和應用,為臺灣社會的多元價值作出貢獻。

在105年度文化資產學院第二期計畫中,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繼續承辦東部文化資產學程,透過文化資產知能與文化資產操作實務兩種類型課程安排,整合臺東大學、史前館以及東部地區的師資與設備以建立資訊平台,提供在地文化資產行政人員、文史工作者、文化資產相關團體,或對於文化資產有興趣的民眾進一步學習與分享文化資產保存的經驗。課程設計緊扣東部地區擁有的豐富族群文化資源,並以此平台引薦國外經驗案例分享予有興趣之學員,也透過實務經驗的分享和踏查,創造文資領域人才「學有所用」之環境。

核心課程一:《文化資產的展示與教育:博物館的展示與教育實例》,請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張至善老師替學員們上課。

本課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一) 博物館學理論建構、(二) 特展規劃與在地連結案例研析、(三)分組策展實作,目的在於使學生瞭解在博物館中如何進行文化資產的展示與教育。透過文化資產所具的有形與無形兩種面相,博物館如何將相關知識進行挑選與詮釋,使觀眾與展示物件和內容進行溝通,以此作為授課內容,讓學生瞭解特展的策展過程與教育活動的規劃。課程初期著重於介紹博物館的定義與種類,輔以實地探查與體驗來了解博物館策展規劃的模式以及教育活動的設計安排,期末課程階段,則鼓勵學生進行策展規劃的口頭報告。讓學員學習策展與教育規劃外,也能讓學生建立「博物館不該關起門來做文化詮釋,而是應該走出來與在地社群有所互動與對話」的概念。


圖:張至善老師帶領學員實際走訪史博館的規劃

核心課程二:《文化遺產的概念、實踐與法制化體系建構》,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南島文化中心專任助理林芳誠老師擔任授課老師‧

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面相:1)文化遺產法治體系建構過程介紹、2)文化遺產與政治、經濟、3)文化遺產與博物館、4)文化遺產日常實踐的工作坊與實地踏查。讓同學了解文化遺產相關法規之建構,必然連結的國家政權、社會氛圍、人民權利等現況,因此以政治和經濟面相切入,探討我國文化遺產法制體系推動的現階段成效;並以阿美族都蘭部落、卑南族下賓朗部落博物館展示為例,介紹社群與學術機構、政府機關等單位合作策展的過程。此課程同時參與南島文化中心舉辦「太平洋南島文化資產的看見:關島與臺灣的對話」研討會暨海洋漁獵文化工作坊,藉由邀請關島查莫洛族族人的分享,促進我國原住民族文化遺產現況之反思。


圖:透過課堂講授文化資產法制化體系的建構


圖:寶桑小旅行實地走訪,讓大家了解台東市自清末以來的街市發展

推廣研習活動《太平洋南島文化資產的看見―關島與臺灣的對話》

特別自關島查莫洛文化中心(CHAMORU Culturral Center)邀請兩位文化工作者Joe Viloria、Ray Viloria,分享其在關島地區從事查莫洛族文化資產保存與復振之經驗。Joe Viloria、Ray Viloria堅持著傳統漁獵與狩獵的實踐與傳承,不僅身體力行擔任文化中心的場館解說員向外人介紹自己的文化,還到部落裡擔任講師,傳遞與教授文化知識,希望能將傳統智慧一點一滴的灌溉予現今不會狩獵、不瞭解自己文化的年輕查莫洛孩子們,讓他們有一天可以活出查莫洛人善待土地的模樣。綜觀關島查莫洛族背景與臺灣原住民族歷史頗為相似,直至目前仍受外來文化殖民,因此自我文化的復振與覺醒遂成為文化延續的重要共識與工作。


圖:舉辦《太平洋南島文化資產的看見―關島與臺灣的對話》

南島文化中心辦理的文化資產學院第二期計畫仍會繼續執行三門核心課程,按照整體計畫的安排,後續的課程將繼續環繞在文化資產知能與文化資產操作實務的主題上,透過學理知識與實務經驗的搭配交流,希望影響東部地區民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知產生認同,進而推動文化資產的傳承與重視;進一步使公民意識提升,促成文化資產保存的積極參與和活化,以及資源再利用的各種面相。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