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教育中心】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現代人「吃過豬肉,但沒看過豬走路」;為了讓修習通識教育課程「人類學導論」的同學了解原住民食農文化,通識中心譚昌國副教授於109年6月2日、6月9日兩天,帶領同學前往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蕎仁美風味坊,進行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風味坊負責人周翠華女士是南部排灣族人,嫁給布農族的先生後,定居在桃源村經營蕎仁美風味坊,提供遊客和各級學生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周女士教導同學們親手製做「奇那富(ginavu)」。以甲酸漿葉包裹小米、紫米和豬肉,最外層再以芒草包覆,並以白色棉線繞圈綑綁而成。參與製作的張同學表示:「看似製作簡單的奇那富(ginavu),沒想到實際製作起來並不容易;因為要控制內餡的量,不然會整個爆開!我失敗了好幾次,最後才終於成功呢!」

等待奇那富煮熟的過程中,周女士端出一盤盤的原住民風味餐,包括糯米飯、地瓜、南瓜、高麗菜、洋蔥沙拉、蔬菜煎蛋、烤肉、樹豆湯、紅豆湯圓、洛神茶等等,既豐盛又美味。同學們一邊品嚐自己製作的奇那富,一邊享用豐盛的原住民餐,個個吃得幸福又開懷!

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學生包製「奇那富」 體驗原住民食農文化

活動中,周女士介紹原住民的農作物,包括小米、甲酸漿葉、芒草等。其中她特別提到「甲酸漿葉」與「曼陀羅」相似,差別在於花型不一樣,前者是圓錐狀,後者則為白色喇叭狀,若誤食可能會導致嚴重中毒,讓同學們在體驗活動中,也吸收了豐富的野外植物知識概念。

參與此次活動的許同學表示:「在這次的校外教學中,學習了如何用植物包製內餡,雖然成品奇形怪狀,味道卻很特別!原來淡淡的微甜味,是來自小米本身呢!這次校外教學實際走訪布農族的部落品嘗平常在外吃不到的原住民美食,真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

  通識教育中心郭美女主任表示:「原住民文化是臺東在地特色,是同學們體會在地實踐的優質教材,此外再將美食DIY體驗的手作活動融入,讓學生能夠留下更深刻的記憶,學生將能更了解在地,融入在地!」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