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南島文化中心】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於10847日安息主懷,留下包括日誌、支出簿、信件、樂譜、剪報、相片、口簧琴樂器等文物,目前收藏於本校圖書資訊館。為發揚黃貴潮先生文化資產之價值,本校南島文化中心與圖書資訊館,於2020年承接由文化部補助,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之「黃貴潮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以「國家文化記憶庫」為統籌,系統盤整黃貴潮先生所遺留之珍貴文化資產,同時進行搶救保存和造冊之工作,並進一步挑選萃取和黃貴潮先生生命歷程與重要成就相關的文化資材,進行數位公共化作業。

    在文化資材數位化方面,本計畫於今年4月舉辦國家文化記憶庫培力工作坊,帶領學員認識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平台,讓文化資產能透過數位平台系統保留、傳承與傳播。在實體文物保存方面,計畫團隊邀請任職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擁有文物保存與管理經驗的方鈞瑋助理研究員及其團隊,於616日舉辦「文物保存與管理工作坊」,為計畫成員與關心文化資產保存之民眾講解文物保存的基礎概念。上午場課程為「博物館預防性文物保存與藏品管理」、「如何打造一個良善的典藏空間」;下午場為「文物持拿、檢視與登錄」、「文物保存、清潔與修復」。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圖一:全體參與人員大合照 圖二: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代表蔡念儒研究助理致詞

 

    講者團隊首先針對「預防性文物保存」與「典藏環境打造」兩大主題進行說明。藉由講師們的解說,學員得以了解文物保存需要注意的大小細節:在溫溼度控制方面,若環境的相對溼度太高,易造成文物的材質或色層膨脹、滋生蟲霉;反之,若環境太過乾燥,則可能導致文物酥脆、萎縮變形等後果。正確的溫溼度控制方式為透過溫溼度監測器、除濕機控制調節適當的溫濕度。

    另外,環境中的光也可能使文物受到損害,無論是可見光或不可見光,皆可能形成光害。因此,除了典藏空間的燈具選用不可馬虎之外,以UV濾紙薄膜包住燈管,也是一種減低光害的方式。了解每件文物的材質與製作方式、再因應不同問題「對症下藥」,才是最佳的文物保存之道。講師以南島文化中心的典藏庫房作為範例,帶領學員入內觀摩,並引導學員討論與構思,如何打造更完善的典藏庫房。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圖三:邱夢蘋講師講解如何打造良善的典藏空間 圖四:學員分組討論規劃典藏庫房

    介紹完文物保存的基礎概念後,下午的課程,安排學員進行各類型文物保存實作練習。實作前,計畫團隊特別邀請到黃貴潮先生的好友,馬蘭阿美山海原音文化藝術團羅福慶團長進行告知、祈福和感恩儀式,告知黃貴潮先生學員將使用他的文物進行實作練習。告知祈福儀式不僅傳達參與者對於黃貴潮先生的感激與尊重,更藉此提醒學員,對待文物必須保持謹慎的心態。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圖五:馬蘭阿美山海原音文化藝術團羅福慶團長進行告知、祈福和感恩儀式 圖六:進行文物實作練習前鋪舒美布以保護文物

    在文物放置於桌面之前,學員必須先以舒美布包覆工作桌、並配戴口罩及手套,避免操作過程中文物受到碰撞或汙損。實作的第一步驟,是先觀察文物類型、製作材質、是否破損等等,並連同文物的尺寸、來源相關資料填寫至登錄表,為文物建立基本資料,以便進行管理。接著,再依據各文物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清潔。此次實作練習內容包含相片、紙張、織布、籐籃等多種不同的文物類型,講師也依照每項文物的性質,示範不同的清潔方式。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圖七:學員練習文物登錄 圖八:學員練習文物持拿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本校名譽博士黃貴潮先生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啟動
圖九:拉蓊.進成與方鈞瑋講師指導學員練習文物清潔 圖十:學員練習文物清潔

本次活動在熱烈的討論中圓滿落幕,無論是工作人員或學員,都在工作坊中獲益良多、滿載而歸。

 

 

 

瀏覽數: